2024年9月13日(星期五)上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书院421教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韩慧玲老师,围绕中国实录体史书及其代表《明实录》的珍贵史料价值,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韩慧玲副教授多年来从事有关明蒙关系以及明代蒙古汉籍史料的研究,成果丰硕。先后主持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明史纪事本末》蒙古史史料研究”(2014—201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人边政蒙古类著述有关明蒙相互依存关系史料整理与研究”(2022-2026)等各级别多项项目。
韩慧玲老师围绕中国实录体及《明实录》的史料价值,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讲座内容涵盖了明代蒙古汉籍史料的特点、《明实录》的史料价值、修撰过程、对后代史书的影响、收藏及流失情况,以及私撰史书的发展脉络。
韩老师开篇将听众带入到元朝之后明代蒙古史进入北元时期,蒙古政权与明朝并行史实中。面对蒙古文献散失的情况下,明朝史籍中的有关蒙古的记载就成为了发掘研究的关键。明代汉籍史料体系以官方文献为核心,融合多方智慧,为蒙古史研究提供坚实基础。《明实录》作为实录体史书典范,编纂严谨、内容丰富,记录皇帝言行与朝政变迁,促进史料传播。韩老师剖析其编纂过程以及史官所展现出来的才华。实录体史书为纪传体国史及后代正史编纂提供了基础,确保历史信息连续完整,对中国历史传承意义重大。《明实录》虽未完整保存,但仍是后代史书的重要参考,影响私修史书。其收藏从宫闱机密到民间传抄,丰富了私史资料,影响编纂体裁与内容。嘉靖、隆庆两朝实录尤受学者关注。虽未正式刊印,其影响力跨越时空,推动明代中后期及后世历史编纂与学术研究。自上世纪30年代起,学界系统整理研究《明实录》,推动边疆史、民族史等领域发展。《明实录》作为桥梁,连接古今、官民、历史与现实,其地位与价值不可替代。
本次讲座深入探讨了实录体史书及《明实录》,拓宽了我们对明代历史及史料研究的视野,韩慧玲老师的精彩讲解获高度赞誉。衷心感谢韩老师的分享与付出,期待未来更多此类学术讲座,持续启迪我们的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