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2日下午,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在田家炳书院615室举行第34-36期“穆纳罕”论坛。此次论坛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辽西夏金史研究室主任康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思想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任钊;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中国史研究动态》副主编苏辉。
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包凤兰教授致欢迎辞,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中心主任谢咏梅主持论坛。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的广大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康鹏主任以《辽代石刻与辽史研究》为题,从“辽代石刻史料简述”“辽代墓志的书写格式”“契丹文石刻早期发现史”“辽代墓志研究法及其反思”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辽代石刻史料简况以及相关工具书、网站,重点讲解了辽代石刻文字的左行书写特例、契丹文字发现史的最新观点,重新反思石刻资料的史学价值,探索石刻史料研究的新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宋辽西夏金史研究室康鹏主任
讲座现场
郑任钊教授以《从思想史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题,分别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展开讲授,并引经据典,指出这五个特性一方面通过中国五千年文明自身的发展历史可以得到清晰展现,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得到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有璀璨的思想宝库,历史上思想家群星闪耀,中华传统思想与传统价值观念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必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苏辉副教授关于《中国早期龙文化的交流与互证》的讲座,通过展示多个遗址发现和出土的不同时期的“龙形”摆塑和文物,如查海遗址发现的由红褐色十块堆塑而成的“龙形”、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摆塑龙、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等,为大家讲授了中华文明地理格局视阈下龙的起源、材质拓展与龙的形象变迁、内蒙古地区早期龙文物的历史意义。苏辉老师认为各种龙文物都是在距今5500年前后基本定型。后世虽有变化,但大都延续以内蒙、辽宁为中心的西辽河地区龙文物基本形态。从堆塑、刻划、玉雕、彩绘,直到定型,龙在区域文化中既各有特点,又在北南之间起到了文化、技术、思想的交流和传播作用,为中华早期文明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观察视角。
郑任钊教授
苏辉副教授
随后,在场的师生们就讲座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将此次学术讲座的知识做了进一步外延,学术氛围一度高涨。
现场提问
最后,我院少数民族史研究中心主任谢咏梅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她在感谢三位专家学者前来讲座的同时,建议同学们在听取讲座后要认真消化,积极思考。
各位专家学者同时参观了我院资料室,大家就资料室所藏档案、方志、图集等进行现场交流。
谢咏梅教授带来大家参观资料室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