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3日上午,我院在赛罕校区信息楼报告厅举行“多语种文献与中国北疆民族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民族学人类学学院承办,东北亚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协办。
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柳泽明教授、蒙古国科学院阿·朋斯克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吉林师范大学教授刘小萌先生,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李伯重先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吴元丰、郭美兰研究馆员,内蒙古大学齐木德道尔吉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潘洪刚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吉林大学高福顺教授等专家学者,以及日本筑波大学、波兰科学院、蒙古国科学院、蒙古国国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呼伦贝尔博物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海内外各高校、研究机构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共120余人参加会议。
我校副校长贾美林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科技处、学报编辑部、国际交流合作处、历史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旅游学院等职能部门和学院广大师生参加会议。开幕式由我院党委书记包凤兰主持。
贾美林副校长指出,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生成的多语种文献呈现了各民族彼此互动、相互依存、兼和共生的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一直致力于多语种文献的整理、翻译、研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校老一辈的巴雅尔教授开创性地对《蒙古秘史》进行整理复原、金峰教授对托特蒙古文文献以及呼和浩特地区档案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曹永年教授更是对北方民族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今天的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贾美林副校长强调,近年来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先后获得“蒙古文大藏经文化价值体系研究”和“中国古代各民族相互依存关系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依托这些项目联合国内外优质学术资源、培养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充分显示出我校在中国北疆民族历史领域的研究一直在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日本早稻田大学柳泽明致辞,他强调蒙古高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汇聚之地,其与内蒙古师范大学长期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这次珍贵的机会是向学界同仁们汇报最新研究成果。
内蒙古大学齐木德道尔吉教授致辞,他认为内蒙古地区自从旧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是北方民族生息繁衍、交往交流、共生共存的重要地带。自先秦时期开始,匈奴、东胡、鲜卑、乌桓、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到蒙古在这里繁衍兴替,造就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也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格局”。在漫长的彼此交往交流的过程中生成了大量的多语种文献或碑刻资料,这些文献的整理研究不仅为我们研究中国北部边疆民族历史,也为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支撑。
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多语种文献整理以及中国北疆文化研究方面正在很好地攻关和突破。他希望通过这次学术交流,不仅深化中国北部边疆民族史的相关研究,也将拓展更多合作空间,学术研究更上一层楼。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吴元丰研究馆员、吉林大学高福顺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柳泽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小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乌云毕力格教授分别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满文碑刻文献、宋辽关系与大一统、18世纪旅蒙商、满族华化、16世纪蒙藏汉民族关系等议题做了主旨报告。报告会由内蒙古大学齐木德道尔吉教授主持。
开幕式后,会议还将持续两天进行分组讨论,此外,主办方还特设青年学者论坛。与会学者就民族关系、碑刻文献、蒙古高原历史地理、历史书写、档案等多语种文献的开发利用等问题做了深入讨论。
3日下午,在信息楼报告厅进行了会议闭幕式。会议由我院吴忠良教授主持。我校资深教授纳日碧力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李伯重以及我院谢咏梅教授分别致辞。纳日碧力戈教授讨论了学界有关“民族”的翻译纠纷,同时号召广大历史学研究者能够加入到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在交叉学科中不断碰撞出火花。李伯重教授分享了自己为了“万里茶道”申遗项目,远赴俄罗斯布里亚特考察的见闻。我院谢咏梅教授代表主办方向百忙之中参加会议的学者、自治区、学校、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期待有机会与大家再次相遇在美丽的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