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高等研究院全体会议于2019年3月10日在田家炳书院隆重召开。会议得到“高等研究院”全国各地委员的积极响应,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等20多位“高等研究院”委员参会,出席会议的还有云国宏校长、赵东海副校长、王来喜副校长等资深专家和领导。
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郝时远主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云国宏校长作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高等研究院第一届工作报告》“高等研究院”秘书长乌日陶格套胡教授就高等研究院委员调整名单作了说明,并一致表决通过《关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高等研究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调整建议名单》。大会第三项集中讨论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新时代民族学学科建设”面临问题、建议与路径。
会议就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师资整合、学术研究的特色与方向做了研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麻国庆教授认为新时代要打破传统文科的界限,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他认为“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正是新时代学科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民族学学科建设要突出地域、区域特色,如“牧区社工”概念的提出就具有地域特色;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田敏认为,在本科教育上要突出“以本为本”本科教育的地方特色,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培养。科研方面突出蒙古学研究、中蒙俄、精准扶贫、草原环境、民族区域自治研究,特别在总结建国70年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上凝练成果;南京大学范可教授认为,学科建设要有极大的开放性,必修课不必太多,增加选修课,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吸收不同学科的内容与观点,包容并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室主任色音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的“住访学者”制度,打破了研究院、研究所这种学科界限,任何学科都可申请。“住访学者”制,对人才的流动、学术交流、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师资力量匮乏的边疆地区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同时他建议我校的学术研究应立足内蒙古,在生态民族学上重点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主编、民族学与人类学学院苏日娜教授指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加强对外的交流,加强学科的互动,提升自身的不足。另外她从自身编辑的角度对我校学报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各板块应有明确的学术定位,不可偏废,要长久坚持。二是不同的板块要对应有专业的编辑,这有利于专业性和学术性把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研究员提出,学科建设要打造自己的话语体系,建议从祖国北疆的安全、稳定、发展三个方面的战略高度研究“中蒙俄经济走廊”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那日碧力格教授认为,学科建设首要的是人力整合,如何“借人”这是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高校发展必然面对的课题;北京大学陈岗龙教授认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突出蒙古学、人类学研究,加强与蒙古国的合作。同时与时俱进,加强生态草原比较研究,为打造祖国绿色屏障做贡献。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他提出,民族自治内蒙古走在全国前列,应从建国以来内蒙古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贯彻与执行方面总结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性、标志性的特色成果;云南大学李志农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南快莫德格两位学者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发展出发,认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不具备内陆高校人才互动交流的条件,人才引入较为困难,培养自己人才更现实,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平台、公众号提升与外界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本次会议对我校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民族学人类学学术研究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体现了兄弟院校学科同行间的交流、合作与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