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办好暑期“三下乡”活动,民族学人类学学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发挥专业特色,与教育部创新计划项目----全国研究生田野调查暑期学校联合举行了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我院志愿者与暑期学校的学员于2019年7月28日至8月13日一同奔赴到内蒙古自治区边疆地区的9个农村牧区, 围绕“‘一带一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与边疆发展调查研究”的主题深入基层,切身感受当地文化风情,了解农牧区人民生活的发展现状,宣讲国家政策,同时进行调研服务。
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志愿者小组赴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在口岸办主任的带领下走访了国界、电子口岸指挥中心以及边界的中蒙互市商店。志愿者们了解了朱恩嘎达布其口岸进出口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这里的发展,以及出现的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在朱恩嘎达布其口岸电子指挥中心,口岸办主任给志愿者们观看了朱恩嘎达布其口岸相关介绍的视频,其中包含了此口岸的特殊地理位置、独特的作用,进出口量等相关内容。走访结束后,带队老师与实践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口岸的发展靠的并不仅仅是当地百姓,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构建一个人、商共荣的独具特色的口岸,探索融入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与方法,实现东乌旗的经济的增长,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志愿者小组在实践期间观看了该旗那达慕大会一系列的比赛活动——马术表演、射箭、摔跤,并对文化局局长哈斯巴根以及参赛人员等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那达慕文化和精神风貌。另外,在那达慕活动方面,阿巴嘎旗特别支持文化形式多样性与丰富化,诸如草原艺术节、冰雪旅游、民歌大赛等。哈斯巴根局长强调道,推动文化旅游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好蒙古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文化层次方面,那达慕大会一直致力于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提供好看好玩的活动,以不断丰富观众精神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食粮。实践小组通过观看及深入访谈提出,蒙古族传统文化只有继承和发扬好,才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尤其是当代青年人,要学好传统文化、牢记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
此外,奔赴阿拉善左旗、通辽市科尔沁区、兴安盟扎赉特旗三个地方的志愿者小组主要是通过随机抽样、入户访谈,同时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通内蒙古自治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情况。在带队老师根据各位同学们的特长之下进行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分工,绘图组、填数据组、抽样组有条不紊地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当地的农牧民的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尽管前期做了扎实的准备,但在田野点的实际情况仍然比预想的复杂。例如,阿拉善左旗的住户之间相隔很远,除此之外还遇上了恶劣的沙尘暴天气,这给问卷调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通辽市科尔沁区抽到的点住户较多,有的甚至一个社区人口达到六七千户,仅录入住户列表清单就是个巨大的工程,此外还多次受到据访,这便使调查进度雪上加霜。而兴安盟扎赉特旗小组自从调查入户开始就大雨不断,加上乡间道路泥泞湿滑,租用的大巴车时常会陷进泥坑需要人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拖慢了调研的进度等等。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各组并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积聚斗志,迎难而上,严格按照培训时的方法步骤进行抽样、绘图和数据录入,常常工作到深夜,从未抱怨过什么,这种品质着实可贵。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各组圆满完成了任务。
另外,还有四支志愿者实践小组:乌拉特中旗组、达茂旗组、东苏旗组及鄂温克旗组也圆满完成了“三下乡”实践活动,了解了当地农牧民的生计方式、民间信仰、故事传说、民风民俗、婚姻情况、边境贸易等。同时,志愿者们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实地学习座谈、基层边省地区农村牧区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政策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助力 “一带一路”边疆发展。
盛夏八月,在内蒙古最美的季节,民族学人类学学院研究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短短半个月时间,志愿者们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每位志愿者都收获颇丰,我们感受到了田野工作的辛苦,学习到了入户调研的一些技巧,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谊,并且懂得要真诚待人,踏实做事,让我们一生都受受益匪浅!
写稿人:石晓爽 整理人:朱苏道 审核人:姚文帅
2019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