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晚上7:00,我院在田楼607会议室举行了博士研究生第90期读书报告会。此次读书报告会邀请到纳日碧力戈教授、乌日陶克套胡教授、杨玉成教授三位参加并指导,2024级博士研究生沈力主讲,2024级博士参加了此次读书报告会。

沈力分享的书目是《苏亚人为什么歌唱:亚马孙河流域印第安人音乐的人类学研究》,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安东尼·西格尔(Anthony Seeger)的经典著作,民族音乐学领域运用人类学方法进行音乐民族志考察、分析方法的开山之作,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民族音乐学界后来的研究。西格尔基于对巴西亚马孙河流域苏亚人(Suya)社区的田野调查,分析“老鼠典礼”、“雨季歌曲中的音高变化”等经典个案,探讨了音乐在其社会文化中的核心意义。


沈力从本书概况、作者简介、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作者行文特点以及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享,在最后向大家抛出一个共同讨论的议题(也是文章的标题)——苏亚人究竟为什么歌唱?24级博士同学们对沈力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一致认为该书作为以音乐为切入点、且带有浓烈人类学色彩的一本民族音乐学书籍,可读性强,未经过音乐训练的读者也不难读懂。随后,每位同学针对于书中各自感兴趣的地方,向沈力提出若干问题。

在读书讨论环节,纳日碧力戈教授提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转向:将“苏亚人为什么歌唱”的提问方式转变为“苏亚人为什么不歌唱”。他引用《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的经典论述,指出语言本身具有迷惑性,强调从语言学视角重新审视问题的重要性。随后,杨玉成教授就读书方法提出了“三个在场”的指导原则,即“我”在场、内容在场和作者在场。这一方法论强调通过多维度解构文本,帮助同学们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总结发言中,乌日陶克套胡教授进一步指出,读书会为博士生提供了多维度思考问题的平台。他特别强调,这种学术交流形式不仅有助于跨学科背景的学生融入民族学学术共同体,更能有效促进知识边界的突破与创新。